大家好速配资,我是读者。关注我,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。
周赧王三十二年(前283年),《资治通鉴》记载有4件大事:
(1)秦、赵两国在穰地举行外交活动,秦国拔取魏国安城。
(2)齐襄王继位。
(3)秦昭襄王向赵惠文王讨要和氏璧。
(4)卫嗣君驾崩,卫怀君继位。
先看第一件事。这段时间里,国际社会的头等大事仍然是五国伐齐,但列强各有各的小算盘。秦国伐齐最是吃亏,因为就算打赢了,隔着三晋也很难把齐国领土收入囊中。所以,秦国的最佳策略就是浑水摸鱼,趁着联军忙于攻打齐国,自己狠狠去捅魏国一刀。
秦国之所以联络赵国,应该就是为了稳住赵国,自己才好专心向魏国捅刀子。
展开剩余86%秦国险些就得逞了,拔取安城之后继续东进,打到魏都大梁城下这才撤军。
安城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,东南几十公里就是魏都大梁了。
秦国为什么撤军了呢?《资治通鉴》并没交代,《史记》的说法是燕、赵两国派了援兵,秦国大概估摸着没有胜算,这就撤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:秦、赵两国不是刚刚开了峰会吗?如果不是因为得到了赵国的点头,秦国应该也不会劳师远征,深入魏国腹地,怎么赵国转眼间就改变立场了呢?而燕国正忙着对付齐国,这时候伐齐联军已经基本解散,只剩下燕国和齐国单挑。燕国军队虽然势如破竹,但燕国的国力毕竟和齐国不能比,即便全力以赴都得加着千万个小心,怎么还能有余力援魏抗秦呢?
在《战国策》的记载里,这大概要归功于孟尝君的努力。
《战国策》有一篇孟尝君替魏国外出求援的内容,很可能就是这一年发生的事情。当时魏昭王听说秦国准备发兵伐魏,连夜去找孟尝君讨主意。孟尝君的办法是:“只要有诸侯伸出援手,魏国就不至于亡国。”
这里很值得说明一下:当年吴起还在魏国的时候,如果听说秦军来犯,那很简单,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你狠我更狠,巴不得赶紧打一仗呢。这就是标准的武将思维,不怕打仗,也不怕打硬仗。因为打仗是自己的强项,是证明自身能力、建功立业的难得机会,没仗可打的日子才最难熬。
如果魏国能让吴起担任总理,或者换在李克给魏国搞变法的时代,那么吴起和李克都会整顿内政,整军经武,给魏国的国力做系统性地强化,把战争纳入政治范畴来做全盘规划。而系统性做得越好,就越是能够消除突发事件,不至于像眼下魏昭王这样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手忙脚乱。
一个整天忙着到处扑火的管理者,无论是古代的国君、宰相也好,还是现代的老板、高管也好,看上去殚精竭虑、废寝忘食,其实只说明了管理水平低下而已。像魏昭王和孟尝君这种,就属于扑火型的领导干部。
但孟尝君的扑火也算情有可原,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情况:孟尝君并不是李克和吴起那种既能治国,又能打仗的人,他的强项在于外交能力,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不管什么事丢给他,他自然都会拿外交思路谋划解决方案。
站在孟尝君的角度,这也无可厚非,毕竟他只是专才而不是通才。而站在魏昭王的角度,任用专才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,但把各类问题不管对不对口都拿来倚重单一的专才,这就不合适了。魏国毕竟是个大国,拿外交手段解决突发事件只是一个应急的办法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无论如何,孟尝君这一次挺身而出,先去策反赵国。
怎么才能说动赵惠文王呢?如果我们参照一下春秋时代的求援案例,比如特别有名的“申包胥哭秦庭”,楚国大臣申包胥在秦国宫廷里赖着不走,一连7天不吃不喝,就是哭,生生把秦哀公哭感动了,下决心出兵援楚。这就是贵族时代的贵族情怀。而到了战国时代,孟尝君把自己哭死也没用,只能拿利害关系说事。
孟尝君的话术很高明,并不是拿好处去换援军,而是告诉赵惠文王,援魏抗秦看上去是对魏国好,其实对赵国,对赵惠文王更好。自己之所以提出这个方案,是为了向赵王表忠心。
道理是这样的:赵国和魏国的军事力量半斤八两,但这些年来,赵国之所以岁月静好,魏国之所以年年挨打,只因为魏国做了秦、赵之间的缓冲区。如果赵国这一次不肯援魏抗秦的话,那么魏国只能破罐子破摔,彻底倒向秦国,这样一来,赵国的缓冲区可就没了,以后就要直接承受来自强秦的压力了。
赵惠文王被说动了,派出10万大军,300乘兵车。
孟尝君在赵国这边讨来救兵之后,掉转车头再去燕国求救。
就在孟尝君往来奔波的这段时间里,秦国的军队已经直逼大梁城下了。
燕昭王听孟尝君讲明来意之后,一开始也不愿意,说我们燕国已经连续两年粮食歉收,日子并不好过,让我们这时候派出远征军千里跋涉救援魏国,国力吃不消啊。
孟尝君说:“有机会,有能力千里驰援,这是好事情啊。看我们魏王,走出国都城门就能望见敌军,实在自顾不暇了,就算想去千里驰援,助人为乐,也做不到啊。”
这话相当于说“破船还有三斤钉”,你们燕国再不济,也比我们魏国的状况好,想救人还是有余力的。既然问题并不出在“不能”,那就一定出在“不为”了。
孟尝君接下来就要拿出危言耸听的腔调晓之以利益了,先抛结论:“我本来是真心诚意想给您出个好主意的,您不肯听的话,没关系,我就告辞了,但等我一走,天下局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。”
一句话成功贩卖了焦虑。燕昭王赶紧拉住孟尝君,要他讲清楚。
孟尝君说:“秦国攻打魏国,虽然还没能攻克国都大梁,但国都郊外的王家园林已经被毁掉了,魏国已经岌岌可危了。一旦魏王撑不住,愿意割让一半国土给秦国,秦国一定撤军。到那个时候,魏王倾魏、韩两国的举国之军,再联合秦、赵两国共同伐燕。在如此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,您就算再想千里驰援盟国,还能做得到吗?当然,到了那个时候,您大可以坐镇燕国国都,指挥燕国防务,燕国军队全在本土作战,用不着长途跋涉,后勤补给通通就近解决,毫无压力,但这真是您想要的吗?”
燕昭王被说服了,发兵8万,战车200乘,驰援魏国。
援军来得太快太强,秦昭襄王认怂,不打了,直接向魏国割地求和。魏国恭送赵、燕两国军队回国,封赏功臣孟尝君。
这就是《战国策》记载的全部经过,整件事处处透着疑点。孟尝君游说燕昭王的那番话简直毫无说服力可言,更何况以当时的燕国正在对强大的齐国发动一场灭国之战,哪还能抽调得出8万大军奔赴魏国战场呢?
但是,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和《史记·秦本纪》确实有简短的记载说,就在这一年里,秦国进军大梁,因为燕、赵两国出兵干涉,这才悻悻而归。所以历来给战国史编年的学者们在遇到《战国策》这段内容的时候,很自然就会把它编订在这一年,让它跟《史记》的记载合拍。
无论如何,秦国很可能吃了亏,因为秦国的头号权贵魏冉正是在这一年里卸下丞相职务。
《资治通鉴》出了一个纰漏,对于魏冉的这一次卸任完全没做记载,却在两年之后的周赧王三十四年(前281年)记载了魏冉再次就任秦国丞相。
读者当然觉得奇怪:魏冉不是一直都是丞相吗,什么叫再次就任丞相呢?
可见编订《资治通鉴》这样一部鸿篇巨制,实在很难不出错啊。
魏国这边就要告一段落了,接下来还要赶紧看看齐国,那边是最有戏剧性的一座舞台。我们下一讲再见!
欢迎关注,点赞,评论速配资,转发!下期再会!
发布于:天津市盈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